黄颡鱼养殖:在珠江三角的茶楼、食肆、海鲜酒家,食客可以尝到一种叫黄颡鱼的新品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黄颡鱼是我国优质的名贵鱼类,俗称黄骨鱼、骨鱼。它生长在江河、湖泊、水库或其支流等水域,栖息于底层,以各种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小杂鱼、虾等为饵,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广,对营养和其它环境因素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条件较好的水域均可以进行养殖(或增殖)。
黄颡鱼鱼体粗壮,头略平扁,躯干、尾侧扁,背倾斜,胸、腹宽阔平坦,头顶皮肤单薄,表皮比较粗糙,吻纯圆,眼中等,口裂大,齿细小呈绒毛状,唇薄而简单,上枕裸露,有一根向后延伸的骨刺,须4对,鳃盖8条至10条,尾鳍深分叉,其特征鱼一般鱼类有较大的差异。
黄颡鱼是一种广为分布的鱼类,广东省珠江水系和其它河流、湖泊都可以发现它的踪影。在广东,属于黄颡鱼的鱼类共有三种,分别是黄颡鱼、中间黄颡鱼和互氏黄颡鱼。
黄颡鱼饲料投喂:黄颡鱼夏花入池后一周内, 主要摄食池中的浮游动物。3~ 5天后开始驯化, 投喂用绞肉机绞碎的新鲜野杂鱼肉糜, 拌入10%的鳗鱼、甲鱼或青蛙料等配合饲料混合成面团状投喂。驯化及投喂方法: 在池塘一边设4~6个饲料台, 每个饲料台规格为1m*1m, 用细网布制成, 设置在水深50cm处,将人工肉糜放在饲料台上, 每天分2次投喂, 早上为7:00- 8:00 时, 投喂量占1/3, 傍晚18:00 - 20:00 时, 投喂量占2/3。驯化10天 后, 撤到池中1~2个饲料台上。如果是已经驯化好吃食人工肉糜的黄颡鱼夏花, 下池后可直接将饲料投喂在池中的1~2个饵料台上。当黄颡鱼体长达到5cm以上时, 可以在肉糜中添加20%~ 30%的豆粕、菜粕、花生粕、玉米粉等植物性饲料。日投喂量根据鱼体重及池水温度而定,当水温20℃以下时, 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3%, 水温20℃以上时, 投喂量占鱼体重的4% ~ 6%。
池塘中混养黄颡鱼有以下优点: 一是可以摄食池中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 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蚤等寄生虫, 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 每亩增养黄颡鱼200~250kg, 可增收几千元。1、成鱼池混养:成鱼池混养黄颡鱼, 对池塘主养的鱼类品种没有严格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池塘和主养吃食性鱼类( 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 等池塘均可混养黄颡鱼, 一般亩放黄颡鱼2000~3000尾, 规格3~5cm。
2、亲鱼池混养: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 提高亲鱼池利用率, 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生鱼类。亲鱼人工繁殖后, 每亩可放养黄颡鱼3000~5000尾, 规格4~6cm。
3、河沟混养:河沟中低值杂鱼较多, 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 一般每亩1000~2000尾, 规格4~6cm放黄颡鱼。
4、大水面混养:大水面(水库、湖泊) 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 既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 也不需另外投饵, 一般每亩3000~5000尾, 规格5~8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