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混养是在成鱼生长中,一般以多品种、多规格的鱼类放同一成鱼池内养殖,达到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空间,充分利用池塘天然饵料及人工饲料的日的,同时可增加鱼种放养密度,达到提高池塘鱼产量之目的。 1、混养的生物学基础 主要的养殖鱼类鲢、鳙、草、青、鲤、鲫、鯿鱼等,从栖息习性上看,相对可分为上层鱼、中下层鱼和底层鱼三类。鲢、鳙为上层鱼类,是典型的吃浮游生物的鱼类;草、鯿、鲂为中下层鱼,以草食性为特点;青、鲤、鲫为底层鱼类,以底栖动物为食。这些鱼类生活的水层不同,食性不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和互动补充,利用各种饵料资源,更好地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
2、混养鱼类的互利关系 草、鲂、鲤是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特别是草鱼十分贪食,食量大,排出的粪便和池塘中的残饵量也较多,这些有机物由细菌分解,为浮游动物提供大量的无机营养元素,可以为池塘培育出大量的浮游动物,所以为混养的鲢、鳙提供了天然的饵料。反之,鲢、鳙消费了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能大大地降低池水的肥度,恰恰为喜欢水质清洁的草、鲂改善了生活环境。生活在底层的鲤、鲫鱼把掉落在底层的一切可食饵料利用,并且鲤鱼有挖掘底泥寻找食物的习性,可以松动底泥,搅动池水,有助于上下水层的混合,增加底层水的溶氧,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主要混养鱼类之间的关系可简要介绍如下:
鲢、鳙、罗非鱼与鲤、鲂、草、青鱼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滤食性鱼类与吃食性鱼类(草、杂食)之间的关系。俗话说“一草养三鲢”,就是说吃食鱼类的粪便肥水效果很好,测定证明,每增加1千克草鱼或杂食性鱼类,投入饵料的残饵和粪便,肥水后产生的浮游动物,可生产3千克滤食性鱼类。所以在进行这儿种鱼类混养时,可以以上述情况作为放养根据。
鲢和鳙之间的关系。鲢和鳙都是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但鲢鱼以食浮游植物为主,以浮游动物为辅(二者比例为248:1);而鳙鱼恰恰相反,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物,以浮游植物为辅(二者的比例为4.5:1)。在池塘中浮游动物是以浮游植物为食,所以浮游动物的数量远远少于浮游植物。根据这一事实,在生产上,鲢、鳙的放养就不能违背其饵料生物的关系规律,一般要求鲢、鳙比例以(4:1)~(5:1)为**,否则鳙鱼会因为饵料不足而生长不好。但在使用颗粒饲料精养鲤鱼时,鳙鱼的比例可适当增加,因为鳙鱼可吃食一部分颗粒料的碎屑。
鱼苗培育,也称“发塘”。它是指把鱼苗经20天~25天饲养,长到了3厘米左右,称为“夏花”。鱼苗培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但在生产中鱼苗发塘率一直很不稳定,,当前市面上销售的鱼苗大都是人工繁殖,由于受鱼卵质量和孵化环境影响,鱼苗体质有差异,直接影响后期成活和生长发育。因此,养殖户在购买时,可根据鱼苗的外观、游泳能力、反应能力等来区别优劣,按池塘中天然适口饵料的生长规律与鱼苗生长发育中食性转化相适应的原则,及时培育水质,确保轮虫高峰期鱼苗下塘,鱼苗下塘后投饵施肥,调节水质等管理措施也要紧紧跟上,,买鱼苗选择诚实守信的场家买苗,买苗时要多次打样以缩小误差值,保证拿苗数量,途中运输要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远距离运输,装袋时每袋可溶入青**40万单位,以抑制袋里的鱼苗耗氧和代谢,确保运输成活率。
刚出生不久的鱼苗基本上不需要依靠外界的食物,等到鱼苗三四天之后,我们就需要进行喂食,喂食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投喂一些昆虫和鱼苗专用饲料还可以是一些浮游生物,那么什么东西里面会含有这些昆虫和浮游生物或者是微生物呢,如果是在农村的话基本上都可以见到,那就是将粪化池中的水倒入池塘,如果是在城市养殖,那么就只能喂食煮熟了蛋黄。等到鱼苗长到四五厘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改喂各种各样的轮虫了。